潼关三
第二日一早,老汉就拉着他的板车要回仓木格了。o¤齐&盛?÷小~?说a网{?+ ·′免?*费÷3(阅3μ读_-?“我要回去了。”临走时,老汉似有千言万语,却尽在不言中,只盼周邻河能懂。“好的,路上小心点,注意安全。”周邻河没有理由挽留下他,于是,只得点点头并叮嘱他一路小心。他把人送去城门口,那里是一条连着仓木格的大路,是一条连着京城的路,一条没有尽头的路。大家都走的这条路,有来的有去的。老汉临别时,苦口婆心道:“宋大人说,对付这些人,不要一直觉得可怜就心软,不然,他们不会适可而止,要学会软硬兼施。”“嗯。”周邻河点头应了,老汉看他神色大好,知他为了这些事,也是心力交瘁,却也无法,他只能是宽慰宽慰,自己也是个没有本事的,帮不到他。“你是个好孩子,也是个好官,潼关有你,是他们的幸运,量力而行就是。”“好,我知道了。”“行了,我走了,下次来看你。”老汉挥挥手,拉着板车踩着沙土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老汉也有家了,他的家在仓木格。周邻河望着老汉的背影逐渐远去消失,他才转道。有些人,本就是不可能一直在身边的,好比自己,就不能一直在京城在父母家人身边。老汉好比他的亲人,只是,这个亲人,现在有了他的家人,自己该为他高兴,但是此刻的离别,周邻河还是会悲伤。送走了老汉,周邻河还是照例去地里一趟,只是他再去地里的时候,着实发生了不可置信的一幕。只见地里来了不少人,锄地的锄地、扯草的扯草、而且已经开垦出来了第二块荒地。满田都是忙碌的身影。大家有条不紊的做着力所能及的事,好像这就是本来的农作生活,而这一幕发生在潼关人身上,着实不容易。小宝在地里捉着蚂蚱,看到周邻河,扑了上去。“周大人哥哥!”一声周大人哥哥,地里的人都看了过来。“哎!”周邻河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,抱起了小宝,蚂蚱却跳到了他的肩膀上。周邻河走过去,很是慰藉的朝着众人道:“大家辛苦了。”大家是有改变的,起码他们自觉地站了出来,重新拿起了农具,开始了新的生活,尽管此刻他们对周邻河依旧没有回复一句话,但是这样,周邻河也欣慰不少。这一天,他设想过,只是他原以为,还要很久,却没想到,这么快。阿芬嗔怪小宝的放肆,连忙把他从周邻河的怀里抱出来。“大人就先回去吧,这地我们来种。”周邻河颔首领了大家的好意,也就转道回去了。如此,他也能轻松不少。“那、麻烦大家了。”付出终究会有回报,改变也是潜移默化的。他觉得,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,大家都在理性的改变自己,延续着潼关的未来。人之初性本善,这句话是对的,他们可以被生活染上七八种颜色,但是保留的始终有一道洁白。他们为何会改变,是那未泯全的良心作祟,是老汉的一席自导自演的话。秦颂文的伤势差不多痊愈后,也就到了播种的时节。只是水车还没有来得及造起来,但是,利用了之前的旧沟渠,引部分水入田还不成问题。现在也只是试播,是以,他们没有扩大良田,只是计划了一亩的地,打算用来种水稻。其余的土地,还在规划其他农作物中,比如大豆、花生玉米等耐旱的农作物。潼关的环境,有很多的植物都不适合生存,唯有此类的抗旱耐涝且种植周期短的才能有种植的前景。原本一切都已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,大家已经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,不再荒废度日,劳作的劳作,重建家园的也已经初具成效,只是还是发生了一件无法宽恕的事情。^8′1~k!s.w?.^c!o?m¢原本储存的水稻种子不见了。那还是从京城里带来的唯一一批水稻种子,都是顶好的苗,可是在这个需要的时刻不翼而飞了。他本想着,这批种子种下去了,好生照看着,才能有一个秋收,结果,这地都挖好了,种子没了。周邻河不难猜出种子的去向,只是不知道是他们谁动的手脚。所有人都有嫌疑。“种子是我们生产的关键,没有种子,就算我们锄多少地都不能长出粮食,”听到水稻种子没了,不少人窃窃私语起来,人群中开始出现混乱,是猜忌、是埋怨。“我希望能有人主动站出来承认拿走了种子。”所有人都互相推诿,一片争吵声后,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。“我吃的。”